日前,美国化学会主办的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5.3)在线发表了澳门新葡澳京7906郭新彪教授课题组有关北京大气PM2.5来源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404778w)。该论文在课题组之前发表的大气PM2.5不同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系列论文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北京市不同污染来源对大气PM2.5的贡献及其与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生物指标的关系。
既往国内已有研究发现大气PM2.5的不良健康效应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然而仍缺乏大气PM2.5不同污染来源与健康生物指标关系的研究。课题组通过追踪随访一组健康年轻人从北京市郊区向城区迁移前后一定时期内大气PM2.5的暴露,并重复测定该组人群血液生物标志、血压和肺功能等呼吸和心血管生物指标,初步阐明了在较高污染水平下大气PM2.5及其30余种化学成分对人体呼吸和心血管健康的短期影响。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tmospheric Environment》和《Chemospher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运用国际上权威的颗粒物源解析方法(正交矩阵分解/UNMIX),解析出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的7种主要污染来源,包括直接交通排放(12.0%)、燃煤排放(22.0%)、二次硝酸盐/硫酸盐(30.2%,间接来源于交通和燃煤排放)、扬尘/土壤(12.4%)、冶金排放(0.4%)、其他工业排放(6.9%)和二次有机颗粒物(9.9%,间接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北京市郊区与城区的大气PM2.5污染来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郊区大气PM2.5来源于二次硝酸盐/硫酸盐和冶金排放的比例较高,而城区大气PM2.5来源于直接交通排放和燃煤排放的比例较高。模型分析显示,来源于二次硝酸盐/硫酸盐和扬尘/土壤的PM2.5与炎症生物标志水平升高的关联最强;来源于燃煤排放的PM2.5与血压升高的关联最强;来源于扬尘/土壤和其他工业排放的PM2.5与肺功能降低的关联最强。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大气PM2.5与不良健康效应的关系,也揭示了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关注的环境健康风险,为政府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降低大气PM2.5的健康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篇论文是澳门新葡澳京79062009级博士生吴少伟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工作。吴少伟博士依据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已在SCI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10篇,累计影响因子47.5,同时获得了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和荣誉。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的资助。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2014年2月18日